稳赚不赔绩优股  

你的位置:稳赚不赔绩优股 > 新闻动态 >

志愿军的巅峰封神之战,美军不愿意提,韩军更是装作没这回事

发布日期:2025-04-13 15:15    点击次数:127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后,短短三个月内连续打了三场硬仗,几乎没有休整机会。尽管战果辉煌,但由于物资供应困难和多方面因素影响,部队也承受了较大伤亡。

面对当前形势,志愿军司令部作出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后撤到汉城地区休养补给,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积蓄力量。

我军刚撤到汉城附近休整,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就立刻发动攻势,明显想趁我们人困马乏时来个突然袭击。

面对李奇微部队的威胁,我军现在该怎么应对?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兵力状况,我们都很难再抵挡一支强敌的进攻,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我军休整,李奇微发动全线反扑】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仅三个月,美军便遭遇重大失利。他们原先的战略部署被彻底打乱,连常胜将军麦克阿瑟也栽了跟头。

战事失利后,美军士气跌至谷底。就在那年12月,第8集团军指挥官在撤退路上遭遇车祸丧生。现在关键问题是:对方会不会就此撤出朝鲜战场?

中央军委领导层与毛主席、彭德怀等经过分析认为,美军为保住其在亚洲及全球的影响力,不太可能主动放弃对朝鲜的控制权。

美军尽管在短期内损失惨重,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基础,至少能确保韩国不被攻陷。

经过研判,我方判断未来还将与敌军展开几场关键战斗,才能最终分出胜负。

为了让我军能在持久战中保持战斗力,必须先休整再迎敌。按照预定方案,部队撤到了汉城附近。同时制定了轮番上阵、交替休整的战术来对付敌军。

出乎意料的是,美军连吃败仗还丢了汉城等地,实在绷不住了,想趁我们人困马乏时杀个回马枪。

1月15日,美军在西线出动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展开试探性攻击,同时派出多支侦察小队。三天后,东线敌军也开始小规模反击。到1月25日,李奇微指挥的联合国军主力部队向我军发动了正式进攻。

这次西线行动与东线协同作战,指挥官李奇微吸取了麦克阿瑟冒进的教训,改变了战术。他让美军和南朝鲜部队同步推进,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不再急于求成。

面对李奇微的攻势,彭德怀与金日成等指挥官经过讨论后,决定向上级汇报战况,并就志愿军后续作战计划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听从联合国停战呼吁,主动后撤以争取休整时间。另一个选择是,若敌人继续进攻,我们可能需要放弃部分地盘来保证部队休养。但这样会打乱春季反攻计划,而且至少需要半个月的休整期,最快也要2月初才能重新投入战斗。不过这么做的代价是不得不让出之前占领的部分地区。

另一种可能是敌军继续向北推进,威胁我方阵地。这种情况下,我军虽然可以组织反击,但代价会很大,行动会比较吃力。

眼下这个阶段对敌我双方都至关重要。要是敌人抓住机会,很可能扭转战局,抢走我们的优势。即便我们能顶住进攻,伤亡也不会小。

面对李奇微指挥的联军进攻,我军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

【我军在朝的第四次战役】

面对李奇微部队的攻势,中央军委经过研判后,于1月28日向彭德怀下达明确指示:必须立即组织第四次战役实施反击。

作战方案已明确下达:志愿军接下来的攻势必须达成两个关键目标——消灭2-3万敌军,同时控制大田至安东一线以北区域。这是重创敌军的必要条件,若错失战机,我军将陷入被动局面。

针对彭德怀等人提出的三个方案,毛泽东明确表示反对撤退。他指出,眼下主动放弃阵地往北撤并不明智。敌人这次进攻决心很大,如果我们后退,丢掉的阵地将来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才能夺回,这样得不偿失。

更糟的是,敌军可能趁我们撤退时封锁汉江,同时借机宣布遵守联合国停战协议,到那时就来不及了。

不管形势多艰难,我军必须主动出击,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掌控战局。

毛主席下达命令后,彭德怀迅速组织部队做好战斗准备。他安排韩先楚指挥38军、5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负责汉江两岸的防御任务,主要对手是李奇微率领的联合国部队。

在西线战场,邓华指挥39军、40军、42军和66军,联合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团,伺机发动反攻。其他部队则继续休整待命。

彭德怀的战略意图很明确:用防守部队拖住李奇微的主力,等东线敌人孤军深入后再反击。这样西线敌军就来不及增援,反击就能顺利实施。

李奇微指挥的部队攻势凶猛,主要依靠空中支援和炮火优势,采取密集轰炸策略,持续向我方阵地发起冲击,意图削弱我军战斗力。

面对敌军的猛烈攻势,我军50军和38军112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开防御作战。当时天气严寒,防御设施简陋,后勤补给困难,战士们仅靠少量轻武器和几门山炮顽强抵抗。

战斗打得异常残酷。我军防守越坚决,敌人进攻就越疯狂。双方反复争夺阵地,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战场形势十分胶着。

经过数日激战,联合国军在西线撕开了我军前沿防线,迫使50军和38军112师不得不后撤至二线阵地组织防守。

当时我们的部队已经整整十天没停过战斗,敌军炮火昼夜不停轰击我方阵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对手的进攻方式依然简单粗暴,只知道猛冲猛打。相比之下,我们的部队已经连续作战多时,人困马乏,人数和装备都不如对方,这让敌人占尽了上风。

李奇微仔细分析了我军的战术特点和强弱项,所以他的进攻策略专门针对我军软肋,很难抵挡。

拼死抵抗才能扭转战局,只有顶住敌军猛攻,我们才有机会掌握战争主导权。部队在敌人疯狂进攻下持续变换战术,一边反击一边顽强防守。

我军拼死抵抗,敌军攻势屡屡受挫。李奇微气得把手下军官全训了一通,命令部队加强进攻力度。

敌人的战机与火炮疯狂轰炸,我军阵地瞬间陷入一片火海。面对猛烈炮火,战士们接连牺牲。

【汉江南岸:38军山中里绝地反击战】

第四次战役里,38军打得最艰苦。战士们顶着炮火顽强抵抗,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发起反攻。特别是113师338团表现突出,他们的英勇阻击行动获得了中朝联合司令部和志愿军政治部的公开表扬。

战斗开始后,38军的113师与112师协同行动。339团负责在汉江南岸莺子峰区域担任前沿防御任务,而338团则作为预备队按原定部署在二线待命。

38军的侦察分队部署在113师左侧山区,这一带防御相对薄弱。敌人要是够细心,很可能把这里选作突破口。

不出所料,李奇微敏锐地察觉到我方防御漏洞。2月2日晚,他调派美军第24师19团绕到我军侧翼,成功控制339团后方山中里地区的高地。随后,该部队立即对附近113师指挥所展开密集炮击。

美军持续炮击给113师指挥部造成严重破坏,装备损毁严重,运输车辆全被炸毁。若不立即突围,一旦敌军完成合围,整个113师就会陷入绝境。

我军侦察兵发现敌情后,指挥部立即调整了作战方案。原在二线待命的338团接到命令,在339团协同下向这股敌军发起反攻。

339团的任务是拖住正面敌军,防止他们接近山中里区域。与此同时,338团抓住机会,迅速向盘踞在山中里的敌人展开攻势。两支部队相互配合,形成了有效的作战协同。

338团明白,直接硬拼敌人会让我方损失惨重,所以决定采用包抄战术从侧翼发起进攻。同一时间,其他部队也运用了类似的作战方法,把敌军分割包围起来。

2月4日当天,19团才意识到情况不妙,打算撤离去增援友军,结果发现自己也被围住了。为了快速突围,他们调集全部火力猛攻我军阵地,想打开一条生路。

我军顽强抵抗,成功挫败了敌军突围企图。19团调派一个营增援友军,但这支分队迅速遭到338团包围。

战斗仅持续不到24小时,我方就全歼了被包围的敌军。根据统计,共击毙敌方士兵300多名,并活捉了30多名俘虏。

这次战斗后,19团不得不撤离山中里一带,我军后方安全得到保障,为后续阻击行动扫清了障碍。

我军在山中里战役初期处于劣势,但很快扭转局面,化被动为主动,最终粉碎了敌人包抄围剿的计划。

这导致338团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投入战斗,遭受了较大损失。之后只能调派其他部队驻守这些据点,防止敌军再次进攻。

东线战场同样打响了反攻战。在邓华指挥下,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调遣8个师兵力,从原州和武陵方向朝横城推进。

邓华并未立即还击,而是故意引敌深入,同时从两侧和正面夹击对手。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我军在汉江南岸和砥平里两处战场都遭到敌军重创,伤亡十分惨重。不过敌军同样损失不小,双方算是两败俱伤,谁都没占到便宜。

接下来的战斗情况类似,敌人攻势凶猛,兵力也比我们强,但始终没能打穿我们的防线,反而自己伤亡惨重。

李奇微企图趁我军疲惫时重创我们的计划彻底落空了。尽管我们打赢了这一仗,但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

我军原本打算休整,却意外遭遇李奇微部队的突袭。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战士们拼死抵抗,虽然伤亡惨重,仍咬牙坚持不被打垮。

我军在朝鲜的第四次战役虽然打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成了大家不愿多谈的痛。这场仗虽然胜了,可伤亡数字让人揪心,后来部队里都很少说起这事。

美军这次行动彻底栽了跟头,本想趁火打劫捞点便宜,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连败仗都吃上了。这下他们更不好意思再提这茬儿了,毕竟连趁人之危都没占到上风,说出去实在丢人。

【结语】

李奇微目睹麦克阿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后,信心十足地宣称要扭转局面。他专门设计了一套战术,打算趁我军休整不足时发动突袭。

结果美军还是败了,损失相当惨重。这让美军颜面尽失,毕竟带队的是麦克阿瑟和李奇微这样的名将。

这场战役堪称朝鲜战争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仗,但韩美双方都对此讳莫如深,官方记录中仅简单带过。从这种刻意回避的态度就能看出,当时的战斗场面有多残酷。

【来自:】

汉江阻击战:刺刀与大炮的生死较量章世森在《炎黄春秋》2021年第10期记载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文章描述了志愿军在汉江南岸用刺刀对抗敌军炮火的壮烈场景。这场阻击战展现了战士们将冷兵器与热兵器相结合的独特战术。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四次战役,是朝鲜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防御反击战。该战役的相关研究由张德彬和张珏共同完成,并发表在2020年11月出版的《党史博采》(上)期刊上。